<label id="0t7ls"><big id="0t7ls"></big></label><rp id="0t7ls"></rp>
<strike id="0t7ls"></strike>

<rp id="0t7ls"></rp>
  • <th id="0t7ls"><track id="0t7ls"><rt id="0t7ls"></rt></track></th>
  • <th id="0t7ls"></th>
    <rp id="0t7ls"></rp>
      <em id="0t7ls"><strike id="0t7ls"><u id="0t7ls"></u></strike></em>
    1. <dd id="0t7ls"><track id="0t7ls"></track></dd><dd id="0t7ls"></dd>
      <tbody id="0t7ls"><p id="0t7ls"></p></tbody><tbody id="0t7ls"><track id="0t7ls"></track></tbody>

      當前位置:

      被藍印花布喚醒的時候

      編輯:王文潔 2012-05-16 11:24:06
      時刻新聞
      —分享—

        被藍印花布喚醒的時候

        

       

        我曾到畫家周令釗家采訪,他家用藍印花布做的沙發套,讓我人耳目一新。這位出生湖南平江、90高齡藝術大家的鄉情,頓時喚醒了我對藍印花布的記憶,滋生了回家鄉去看看藍印花的念頭。

        時隔幾月,在去年深秋的一個下午,回家鄉的心,被陽光曬得溫暖、甜膩。有幸與邵陽縣副縣長李軍等友人一同來到了邵陽縣五峰鋪鎮。在一處老印染坊、一口大鐵鍋跟前,聽人介紹了藍印花布的源流。

        邵陽藍印花布主要流傳于邵陽縣五峰鋪鎮、塘渡口鎮、塘田市鎮、白倉鎮、古縣城──寶慶城及周邊城鎮。解放初期,僅縣城寶慶就有特大染坊八家,中心染房三十多家。邵陽藍印花布從民國后期起,由于被機制洋布和現代印染花布所取代,最后只能無可奈何地從現代人們的生活中消失。解放初,僅邵陽縣城就有8家最大印染作坊,30多家中小印染坊,但到1986年,最后一家藍印花布印染廠也在邵陽縣五峰鋪鎮倒閉了。印染藝人們有部分遠走云、貴的苗鄉,現在存世的老藝人已屈指可數。

        而今天,這似曾相識的老屋、大鐵鍋,飄溢著豆漿和靛料的氣味,是嗅覺還是情境的印花布的氣味,已不重要分辨了,重要的是我與藍印花布的情感記憶,已經從遙遠拉近到昨天。

        我的記憶中,是這樣的藍印花布,當地老一輩的人將藍印花布叫作豆漿布,是一種用石灰豆漿防染花靛藍色的雙色布,藍是深重的藍色,白是純凈的白色,色彩是質樸的,紋樣是有著吉祥寓意的,風格是古拙而素雅,內涵是厚實而鄉土。小時候是蓋著藍印花布棉被長大的。那種深藍色地印上白色花紋案的、質地很粗的‘大布’被子,溫暖著我的童年。

        藍印花布的記憶是彩色的

        那時候,我家住在縣城塘渡口鎮的橫街,隔壁就是一家染行。中學一個叫小麗的漂亮女生,不知是先喜歡上了藍印花布呢,還是喜歡上了印染藍印花布的人,在那個還很封閉的縣城里,竟然在高中還沒畢業就嫁給了那個叫“靛桶桶”的高大英俊的小伙子。制做藍印花布所需要的氣力、氣概的陽剛之氣與藍印花布的以點、圓、線的美妙圖案,協和了男女之美的氣韻。

        以煮染藍印花布為主的晾曬場,更是雄氣方剛、雌氣東來的壯景。高高的木頭柱子,橫橫豎豎搭成架子,將白云藍天劃成許多長方型的大格子,時有燕子穿梭其間。以藍印花布為主流、以黑色、棕色(當地人叫香色)為支流的、也雜夾著大紅大綠色的小溪流的各色布匹,像多彩的瀑布一樣,在風中飄揚,散發著黃豆在陽光暴曬下的淡淡的香味。四口四方土磚壘起的大灶,支著碩大的大鐵鍋,大塊大塊的的木柴慷慨燃燒著,草木的體香,以明亮火苗的焰態炫耀。夏天苦了,很熱。但冬天太美了。買幾分錢的紅薯,往灶里紅紅的火灰里一埋,然后叫聲“張伯”“李叔”的,笑一笑,“我埋了三根紅薯呢”,就去踢踢毽子了。個把小時的樣子,你就在街上踢毽子就不安心了,是烤紅薯的香在叫喚你呢。

        藍印花布的昨天和明天是美麗的

        聽介紹說,唐貞觀時期,邵陽境內棉紡織業興起,邵陽人在苗瑤臘染的基礎上,首創以豆漿石灰代蠟防染的印染法,已成為華南乃至西南地區最大的藍印花布生產、染印、銷售中心。邵陽藍印花布的主要作品有花布、被面、床單、門窗、桌布、包袱、枕巾、帳檐、腰帶、頭巾、圍裙、肚兜、椅巾等,以藍印花被面、床單、帳檐最為著名。邵陽藍印花布用簡單、原始的藍白兩色,創造出一個淳樸、自然、千變萬化,絢麗多年的藍白藝術世界。

        邵陽被譽為藍印花布之鄉。邵陽藍印花布與邵陽的鄉間民俗緊密相連,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幾乎無處不在,身上穿的、頭上載的、床上蓋的、日常用的都是藍印花,姑娘出嫁,嫁妝中必須有藍印花被,洞房內可以看到全套藍印花嫁妝。藍印花布所選用的紋樣素材,往往都會含有某種吉祥的意義,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民族共同的心理狀態,傳統的民間風俗和人民的審美情趣,畫面洋溢濃烈的鄉土氣息。

        李軍副縣長是這樣詮釋藍印花布的明天的:2006年5月,邵陽藍印花布申報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2007年6月,五峰鋪的“扎故事”和“藍印花布”兩項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。作為國務院國發(2008)19號,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中,374條目中的藍印花布印染技藝,專屬湖南省鳳凰縣、邵陽縣。但是,鳳凰縣,大家是眾所周知,而我們邵陽縣,是并列于鳳凰縣的,卻知之甚少。五峰鋪做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,國內外對她的了解還不多,這特別需要文化的“搭臺”。邵陽藍印是我國傳統印染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支奇葩,花布圖案內涵豐富,大多取材于民間傳說或吉祥紋樣,《鳳凰牡丹》、《獅子銹珠》、《金魚戲蓮》、《吉慶有余》、《鳳鹿》、《鴛鴦戲水》、《鹿鶴同春》、《蝶戲牡丹》等擅用象征、比喻、諧音和特定符號,表現邵陽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。邵陽藍印花布集普遍的實用價值和極高的藝術價值于一體,是得天獨厚的本土文化,我們試將藍印花布文化做成一個品牌,做出影響力,做出生產力,盡顯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積淀和淳樸的自然之美,反映不同民族共同的心理狀態,傳統風俗和審美情趣。我們將用新的科學發展觀,去挖掘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內涵,用“訂單文化”的理念將藍印花布引導入市場,深入人心。

        作為藍印花布故鄉的游子,在感動之余、在美好回憶之余,就是努力為她作點力所能及的事情,就是衷心地祝福她繁榮絢麗的明天了。

      編輯:王文潔

      閱讀下一篇

      返回紅網首頁 返回邵陽縣新聞網首頁
      色色无码
      <label id="0t7ls"><big id="0t7ls"></big></label><rp id="0t7ls"></rp>
      <strike id="0t7ls"></strike>

      <rp id="0t7ls"></rp>
    2. <th id="0t7ls"><track id="0t7ls"><rt id="0t7ls"></rt></track></th>
    3. <th id="0t7ls"></th>
      <rp id="0t7ls"></rp>
        <em id="0t7ls"><strike id="0t7ls"><u id="0t7ls"></u></strike></em>
      1. <dd id="0t7ls"><track id="0t7ls"></track></dd><dd id="0t7ls"></dd>
        <tbody id="0t7ls"><p id="0t7ls"></p></tbody><tbody id="0t7ls"><track id="0t7ls"></track></tbody>